引言:职场中,学历常被视为入职的“敲门砖”,但当这份“敲门砖”上的姓名与身份证出现差异,是否就等同于“学历造假”?入职两年、已稳定履职的员工,突然因这一细节被单方辞退,这样合法吗?公司仅凭姓名不符就能认定学历造假吗?入职多年后再翻旧账辞退员工,法律会如何界定?下文将结合案情细节与裁判逻辑,逐一拆解这场争议背后的法律要点。
小美(化名,下同)于2019年1月1日在广州入职A公司(化名,下同)担任财务岗位,双方连续签订了两份劳动合同,期限分别至2021年12月31日和2024年12月31日。劳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工资标准,这一疏漏为后续争议埋下伏笔。
引言:很多人可能觉得,只有在野外故意用火才会触犯法律,但实际上,工作中的一次疏忽也可能酿成大祸,甚至构成犯罪。此前,本所刘斌律师、邓思茵律师就代理了一宗因切割作业引发的失火案。一次看似寻常的切割作业,竟引发山林大火,过火面积相当于33个标准足球场。案件究竟会如何定性,又将走向怎样的结果?本文将带您一同关注。
当微信群内的讨论演变为恶意辱骂,群主是否负有责任?如果只知道对方的微信昵称,又该如何锁定侵权人身份并提起诉讼?本案判决给出了明确答案。在这起案件中,我们不仅成功追究了侵权发言者的责任,更关键的是,法院明确了群主未尽责管理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通过以下复盘,您将了解这场因“群聊骂战”引发的侵权纠纷如何尘埃落定。
本案系一起涉及宅基地房屋拆迁权益性质认定与继承分配的家族纠纷,核心法律争议在于被继承人李叔通过法定继承所获的宅基地权益及其转化而来的拆迁利益,应认定为其个人财产,抑或其与再婚配偶的夫妻共同财产。本案不仅涉及《民法典》中关于继承开始时点、物权变动规则及夫妻财产制度的法律适用,亦需厘清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姻存续期间形态转化后的性质认定问题,更需在法定继承中合理权衡各方贡献与客观情况,对家事案件中财产归属与继承公平的裁判理念具有典型意义。
在没有借款合同或借条的情况下,且转账凭证也未注明款项用途或附情况说明,若一方主张系借贷,另一方称系自愿赠与,那仅凭金融机构的转账记录能否认定民间借贷关系成立?此前,本所周晓琪律师代理的一起案件正涉及此类争议。案件中,张叔仅依据转账凭证请求陈姐返还款项,而陈姐则抗辩该笔款项属赠与性质,并委托本所代理应诉。作为本案主办律师,周晓琪律师就此争议参与诉讼。法院将如何认定此类事实构成?一起来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