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模式以其成熟的商业体系和可观的投资回报潜力,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加入。然而,该模式同样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商标侵权等潜在问题可能给创业者带来重大的法律隐患与经济损失。若特许人故意隐瞒影响合作的关键信息,导致被特许人面临经营危机甚至法律责任,被特许人应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下面通过此前近期代理的一起真实案例,为您解析相关法律路径与应对策略。
2021年6月1日,阿芳(化名,下同)与A公司(化名,下同)签订了《劳动合同》,担任分店行政副主任一职,约定工资为2830元。在正式入职前的2021年5月13日,A公司已向阿芳进行岗前告知,阿芳亦在《员工手册、商业道德及行为守则、业绩奖制度学习签字确认表》上签字确认,表明其知悉并同意相关规章制度。
黄老先生与黄老太太夫妇去世后,其名下留有四处房产。黄叔称,二人生前未立遗嘱,依法应当由六名子女(包括黄叔)共同继承。然而,在二老去世后,其余五名子女未经黄叔同意,擅自将全部遗产进行实际占有和使用,包括将房产出租并独占租金收益。
一块241㎡工业厂房因“建筑退让不足”被驳回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面临着10米退让标准下无法建设的困境。天习律师刘斌、林梓淇精准抓住了案件三大突破口,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积极的沟通,最终促成了行政机关主动颁发许可证,为拟建厂房赢得了“合法身份”。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案件的细节。
醉驾已属违法,肇事后竟又找人“顶包”,这样错上加错的行为将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让我们通过以下这一典型案例,为您揭示“顶包“行为的法律红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熟人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向你求助,甚至提出以你的名义向银行贷款后再转借给他。这种做法看似有利可图,实则暗藏巨大的法律风险!接下来,我们将为您深入剖析“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行为的法律风险,揭示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在借贷行为中规避这些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